Tuesday, April 13, 2010

「挺 零號刊」挺.張四十三(角頭音樂)╱前輩談樂團

 

我接觸搖滾樂最早是在1995年,當時主要的演唱場地不多,主要就「Roxy Vibe」以及「女巫店」,當時女巫店的表演還沒有民謠,純粹就是樂團而已,我都很常去聽。

當時的樂團比較有「態度」,我所謂的「態度」是指比較有自己的想法,他們延續了傳統的西洋搖滾的精神,不只是在音樂上很熱門,在態度上也呈現出一種來自音樂人內心內涵的反叛,面對社會有自己的堅持,目前我個人最喜歡的樂團是「八十八顆芭樂籽」,我認為那才是最有精神最強烈的搖滾之聲。


相對於現在,樂團已經慢慢的成為音樂的趨勢,我記得1999年當時的晚會活動都仍是以唱卡拉的形式為主,演變到現在,每場晚會都一定要有樂團,也可以感受出樂團在活動上的重要性以及被接受的程度。

這也讓我回想到我當初規劃「海洋音樂祭」的構想,其實當時已經有「春天吶喊」與「野台開唱」,當時我一直看到一個現象就是樂團都在玩自己的東西,他們把所有的群眾隔絕在他們之外,不想讓更多的群眾來認識他們,所以當時我在設計海洋的時候就有一個想法,就是我必須要建立一個平台去利用政府的資源,讓樂團的精神趨勢與消費者有個很好的溝通媒介,所以海洋當初的設計其實就很大眾化,提供一些不聽搖滾樂、對樂團形式沒有想法的人一個良好的管道,透過這樣的機會去看樂團演出。

搖滾樂在近期會成長的原因跟台灣的消費型態的演變有關,例如早期沒電視只有廣播電台的時候,這些電台除了扮演音樂傳播的平台以外,他們本身也辦很多比賽,很多早期的歌手都是透過歌唱比賽出頭的。之後國家提出了「家庭即工廠」的政策,在社會形態由農轉工之下,人民消費力增強,電視就取代了廣播,進而大眾開始會去西餐廳聽歌,在我高中的時候西餐廳沒落,民歌西餐廳興起。

接著第四台解禁,直到1997年我創業時,民歌西餐廳已經無法滿足年輕人,可以喝酒聽音樂的PUB就起而代之,這些PUB不只有創作團,也有COPY團,形成一股流行,帶動了樂團的興起,一直到現在受到美國經融危機的影響,集體消費開始盛行,也宣告了音樂節時代的到來。

但在我們探究明明樂團已經是時代的潮流,為何仍然感覺樂團處於弱勢?這讓我回想到1997年我們開始推樂團時,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打開電視還是純偶像,完全沒有任何有態度的樂團音樂。

原因何在?一方面是因為影劇記者對這些態度音樂不懂,也沒興趣,另一方面早期製作小虎隊的那批企劃在嚐到製作偶像的甜頭後,就定型了製作的概念,甚至就算樂團交到他們手裡都會變成用偶像的方式去經營,這完全錯了!也因此埋沒了很多樂團,甚至縮短了很多樂團的生命!

事實上2000年至今其實有一波樂團運動正在醞釀,只是我們(包含媒體)並沒有關注其中將他表達出來,也許20年後再來回顧就會很有感觸,就像現在回顧民歌時代一樣!


※歡迎透過下列方式找我抬槓喔!
我的整天都掛著的 FACEBOOK: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troy.zhao
我的超不太會用的 噗浪:http://www.plurk.com/Troy_Zhao
我的才開始玩的 BLOGGER:http://troyzhao.blogspot.com/
我的準備要衝刺的 無名小站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speedtroy02/
我最早用的YAHOO部落格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peedtroy02/


※《挺音樂誌》
*「有問必答」信箱、解答疑難雜症:ask.fight@gmail.com

*「紐斯大神」信箱、專收新聞八卦:news.fight@gmail.com

*在無名小站一起「FIGHT」!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FightBase

*在FACEBOOK上一起「FIGHT」!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pages/FIGHT/141692571784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